問答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茍有新民(指經過思想啟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權利責任意識的新國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非爾者,則雖今日變一法,明日易一人,東涂西抹,學步效顰,吾未見其能濟也。--梁啟超《新民說》(1902年) 材料二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謹陳六義……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國民之德知,俾之脫胎換骨,滌蕩其染于專制時代之余毒,他者吾無望矣,唯在染毒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覺。此……之所以專對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陳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1915年10月)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與“新青年”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獨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體現(xiàn)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3)根據(jù)以上材料,概括梁啟超“新民”理念與陳獨秀“新青年”理念之間的關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國……國土統(tǒng)一已數(shù)千年矣,中間雖有離析分崩之變,然為時不久復合為一,近世五六百年……從無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國的各省在歷史上向來都是統(tǒng)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統(tǒng)屬的,而且統(tǒng)一之時就是治的,不統(tǒng)一之時就是亂的”“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過去它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
材料二“統(tǒng)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這次革命政府提師北伐,便是要……掃除舊屋(磚)瓦渣滓垃圾之北洋軍閥官僚,以建設新國家”“文不忍南北戰(zhàn)爭、生靈涂炭,對于和議之舉并不反對”“兄弟向來是主張和平統(tǒng)一的人……這次單騎到北京,就是以極誠懇的態(tài)度,去同全國人民謀和平統(tǒng)一”。
材料三“中國人民最惡毒、最強大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者本著‘分而治之’的原則,豢養(yǎng)中國軍閥,唆使他們互相混戰(zhàn),各系軍閥也只有依靠帝國主義才能生存”“要軍閥絕種,便要打破串通軍閥來作惡的帝國主義,要打破帝國主義,就必須廢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條約”。以上材料均轉引自《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民主革命》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孫中山認為是什么原因使國家統(tǒng)一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近世五六百年……從無分裂之虞”?
(2)據(jù)材料二,孫中山用和平方式爭取國家統(tǒng)一的努力有哪兩次?歸納當時中國政局變化的共同點。
(3)據(jù)材料三,對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問題,孫中山與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有何共同特點?孫中山逝世后,國共兩黨是怎樣繼承孫中山這一遺志的?其結果如何?

2.問答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fā)動的抗戰(zhàn)發(fā)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才能使抗戰(zhàn)得到最后的勝利。--《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
材料二帝國所以向關英兩國宣戰(zhàn),實亦為……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戰(zhàn)以來……戰(zhàn)局并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于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飭令帝國政府接受聯(lián)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戰(zhàn)詔書》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貿促團體在中國舉辦了三次工業(yè)展覽會……中國貿促會先后在東京和大阪、名古屋和九州,舉辦了兩次綜合性的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互辦展覽會對于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這么多人的互相參觀,實際上是一個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階層的群眾性交流。--林連德《當代中日貿易關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的“復交三原則”的立場上,謀求實現(xiàn)日中邦交正?;@一見解。中國方面對此表示歡迎……自本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tài)宣布結束。--1972年《中日聯(lián)合聲明》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政治、軍事兩個方面論證材料一的觀點。
(2)駁斥材料二中日本對美英兩國宣戰(zhàn)的理由。
(3)依據(jù)材料一、二,分析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狀態(tài)”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據(jù)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兩國結束“不正常狀態(tài)”的因素。

4.問答題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繼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自有貫通處”。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繼而提出“致良知”的認識論,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中國儒學史論》
材料二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顧炎武認為“王(陽明)學末流不習六藝,不綜當代之務,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終至“神州蕩覆,宗社丘墟”。--《中國儒學史論》
材料三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xiàn)。國家的權力應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國王只能行使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應當分屬議會和法院。如果國王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人民就應當推翻他的統(tǒng)治。--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請回答:

(1)宋明理學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兩位思想家的觀點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顧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明清時期儒學發(fā)展有何特點?
(3)材料三中的“理性”與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區(qū)別?與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發(fā)展之處?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造成以上差異的根源。

5.問答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戰(zhàn)國時期,封建的君臣關系趨向瓦解,封建等級制日益敗壞,各等級之間的流動日益加劇。禮崩樂壞,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門強大,一些國家的卿大夫逐漸取得了國君的地位。--摘編自馬克?!妒澜缥拿魇贰?br /> 材料二他(秦始皇)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qū),每一行政區(qū)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他還解除了除他自己軍隊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裝。--(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北宋)規(guī)定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另設通判,使其互相牽制。后來,又把全國州郡分為十五路,陸續(xù)在各路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管軍事)、提點常平(管常平倉救濟、農田水利等)等四司,統(tǒng)稱“監(jiān)司”,也都由文臣擔任,安撫使除外。--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除材料內容之外,戰(zhàn)國時期其他領域還有哪些重大變化?
(2)材料二中所說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制度與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哪些進步性?
(3)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顯著特點?該設置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

最新試題

簡述波茨坦會議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題型:問答題

(1)根據(jù)材料一表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yè)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xiàn)的時間及主要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的表格,指出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變化的主要原因和意義。(3)材料三中的“其他經濟類型工業(yè)”應該是什么類型工業(yè)?與1956年相比,1997年的經濟成分有何變化?出現(xiàn)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題型:問答題

(1)據(jù)材料一歸納羅馬法包含的基本原則。(2)材料二的規(guī)定和材料一的原則有矛盾的地方嗎?如果有,請具體指出。(3)依據(jù)材料三,概括羅馬法對后世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影響。

題型:問答題

(1)材料一中列寧所說的“偉大的世界運動”是指什么?(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列寧為什么說“歷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3)俄國的這條“奇怪的道路”,在1917年11月到1920年底又是如何走下去的?有何作用?(4)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針對俄國走的這條“奇怪的道路”,一些人對其否定的態(tài)度又甚囂塵上,認為十月革命是少數(shù)職業(yè)革命家精心策劃的政變。請你根據(jù)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駁斥這一錯誤觀點。

題型:問答題

簡述英國率先開始進行工業(yè)革命的條件。

題型:問答題

(1)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與“新青年”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獨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體現(xiàn)了怎樣的時代精神?(3)根據(jù)以上材料,概括梁啟超“新民”理念與陳獨秀“新青年”理念之間的關系。

題型:問答題

簡述世界近代史上取得的四項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內容、標志及意義。

題型:問答題

(1)據(jù)材料指出梁啟超和日本游客分別表達出怎樣的“民族情緒”?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不同的經濟原因及影響。(2)據(jù)材料概括蘇聯(lián)歷史發(fā)展中潛在的問題并產生了什么危害?

題型:問答題

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題型:問答題

簡述普羅泰戈拉為代表的智者學派的基本主張及其積極意義。

題型:問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