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三年級一班的王小明,上課從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也不認真完成。平時與同學們的關(guān)系也不好,經(jīng)常和同學打架。王小明頑皮、好動,愛接老師話茬,喜歡給同學和老師起綽號。 當然,王小明也并非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性格直率豪爽,喜歡幫助弱小,此外,他身體強壯,愛好各項體育活動,常常在各項體育運動比賽中獲獎。

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師,針對王小明的情況,在對他的德育工作中應該遵循哪些德育原則?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9.問答題

材料一:我國明代文人夏完淳5歲知五經(jīng),7歲善詩賦詞,15歲從軍,17歲殉國。德國化學家卡爾·威特八九歲已能運用六國語言,并通曉數(shù)理化學科,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4歲獲得博士學位。
材料二: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的短文,說江西金溪有個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時比較聰明,5歲就能作詩,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及時的教育培養(yǎng),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已不如從前好了,年到20歲左右,則“泯然眾人矣”。
材料三:中國社會上廣泛流傳著“孟母三遷”的故事:戰(zhàn)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孟軻幼年喪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軻做游戲就學埋葬死人。他母親怕對孟軻產(chǎn)生不良影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軻住在集市旁邊,又去學商販叫賣。孟母感到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環(huán)境,又把家搬到學校旁邊住,使孟軻從小就學習禮儀。
材料四: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特爾對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兒童進行了歷時50年之久(從1921年到1972年)的追蹤觀察與系統(tǒng)研究,他的結(jié)論是,早年智力測驗并不能正確地預測晚年工作的成就,一個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無極大的相關(guān),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長、教師認為非常聰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請結(jié)合上述的幾個材料,分析影響個體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最新試題

學生學習“功=力X距離”,這種學習屬于()。

題型:單項選擇題

針對這種情況,該如何改善?

題型:問答題

根據(jù)經(jīng)典條件反射作用理論,食物可以誘發(fā)狗的唾液分泌反應,則唾液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教育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桑代克認為,學習者只有提前具有某種需要才能積極接受知識,這體現(xiàn)的學習規(guī)律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下列關(guān)于注意的描述,錯誤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在心理測驗中,智力測驗屬于()。

題型:單項選擇題

小學生在識字的初級階段,容易把一些筆畫相近或相似的字讀錯,如把“人口”讀成“八口”,這說明小學生()。

題型:單項選擇題

“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般來講,小學階段相當于人生發(fā)展的()。

題型:單項選擇題

我國古代教育家顏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潰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人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人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從德育方法來講,這里強調(diào)的是一種()。

題型:單項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