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93
B.685
C.850
D.1170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某抗震等級為二級的高層框架結構,首層的梁柱中節(jié)點,橫向左、右側梁截面尺寸及縱向梁截面尺寸如下圖所示。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fc=14.3MPa,ft=1.43MPa,as=as′=60mm。節(jié)點左側梁端彎矩設計值Mbl=420.52kN·m,右側梁端彎矩設計值Mbr=249.48kN·m,上柱底部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3484.0kN,節(jié)點上下層柱反彎點之間的距離Hc=4.65m。
A.雙向4肢Φ8@100
B.雙向4肢Φ8@120
C.雙向4肢Φ8@150
D.雙向4肢Φ10@100
某抗震等級為二級的高層框架結構,首層的梁柱中節(jié)點,橫向左、右側梁截面尺寸及縱向梁截面尺寸如下圖所示。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fc=14.3MPa,ft=1.43MPa,as=as′=60mm。節(jié)點左側梁端彎矩設計值Mbl=420.52kN·m,右側梁端彎矩設計值Mbr=249.48kN·m,上柱底部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3484.0kN,節(jié)點上下層柱反彎點之間的距離Hc=4.65m。
A.1816.94
B.2059.20
C.2725.41
D.3088.80
某抗震等級為二級的高層框架結構,首層的梁柱中節(jié)點,橫向左、右側梁截面尺寸及縱向梁截面尺寸如下圖所示。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fc=14.3MPa,ft=1.43MPa,as=as′=60mm。節(jié)點左側梁端彎矩設計值Mbl=420.52kN·m,右側梁端彎矩設計值Mbr=249.48kN·m,上柱底部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3484.0kN,節(jié)點上下層柱反彎點之間的距離Hc=4.65m。
A.973.52
B.1182.43
C.1414.96
D.1476.48
A.0.5
B.0.9
C.1.2
D.1.7
一商廈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0.30g)。該建筑的入口處采用懸挑長度為17.5m的鋼桁架(見下圖),桁架高度為2.5m。鋼桁架節(jié)點上的重力荷載代表值Pgk=90kN。由此,可算得該桁架端部斜腹桿a僅由豎向地震作用產生的軸向力NEvka=()kN。端部斜腹桿a由豎向地震作用產生的軸向力
A.50
B.76.4
C.80
D.100
最新試題
建筑設計中多處需要控制層間剛度的比值,能否總結一下?
《高規(guī)》3.3.13條是對"剪重比"的要求,其中,對于薄弱層,要求A乘以1.15的增大系數。該規(guī)范的5.1.14條,規(guī)定豎向不規(guī)則的薄弱層的水平地震剪力標準值要乘以1.15。這不是相當于,對于豎向不規(guī)則的薄弱層,剪重比驗算時左、右都乘以了一個1.15嗎?3.3.13條的1.15倍好像不起作用了呀?
2010版《抗規(guī)》第343頁6.4.14條的條文說明中,對的解釋是"地上一層柱下端與梁端受彎承載力不同方向實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彎承載力所對應彎矩值","不同方向"是否應為"同一方向"?
現尚需計及如下圖所示由風荷載產生的D點彎矩標準值MDgk=25kN·m,由此算得D點組合后的彎矩設計值MD最接近于()kN·m。(不采用簡化規(guī)則)
在設計時,一般都是對結構構件承載力除以一個大于1的系數進行折減,而抗震驗算時卻除以一個小于1的系數(γRE≤1.0)進行增大,為什么?
2010版《抗規(guī)》表3.4.2中判別豎向不規(guī)則時用到樓層側向剛度,那么,樓層側向剛度如何計算?
計算得頂層的彈性層間位移θe,8=()。
單向板上在(b×l)面積上的等效均布荷載q最接近于()kN/m2。
底層中柱A的豎向地震產生的軸向力標準值NEvk最接近于()kN。
若該建筑物位于一高度為45m的山坡頂部,如下圖所示,建筑屋面D處的風壓高度變化系數μz最接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