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資料:求助者,男性,21歲,某大學三年級學生。
案例介紹:求助者從小有咬指甲的習慣,雖收到父母親的多次訓斥,自己也試用了多種方法,但沒有明顯改變。讀大學期間戀愛,女友堅持要他改掉,否則就分手。求助者主動前來尋求幫助。
下面是心理咨詢師與該求助者的一段咨詢對話。
求助者:我原來有咬手指甲的毛病,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改掉。女朋友說,再改不掉就和我分手,所以我想請您幫助我改掉這個毛病。
心理咨詢師:作為一個大學生,有咬手指甲的習慣,想改但沒有改掉,我能理解你內心的苦惱,我愿意幫助你?,F(xiàn)在咱們先討論咨詢方案吧!
求助者:咱們討論?可我不懂心理學啊,還是您直接決定吧,我這次決心很大,愿意接收您的方案。
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要根據(jù)咨詢方案進行,咨詢方案需要咱們兩人共同討論。
求助者:我明白了。
心理咨詢師:好,咱們先討論咨詢目標,通過咨詢,你想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呢?
求助者:我就想改掉我咬手指甲的毛病,今后再也不被它困擾了。
心理咨詢師:咬指甲是一種行為,行為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對你咬指甲的行為做一個量化的評估,你怎么評估呢?
求助者:量化評估?(沉默)我一有時間可能就會咬,時間可能在3~4個小時吧。
心理咨詢師:通過咨詢你想改變成什么樣呢?
求助者:最好一次都不咬。
心理咨詢師:根據(jù)你目前的情況,一次都不咬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求助者:不高,我都二十多歲了,還咬手指甲,自己都不好意思。
心理咨詢師:好吧,咱們就把不咬手指甲作為第一個目標,每天一次都不咬。現(xiàn)在我跟你說說用什么方法,我打算用厭惡治療法改變你咬指甲的行為。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都是被行為結果強化的,厭惡療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為和厭惡刺激結合,產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覺,多次結合使你產生條件反射,當你以后咬指甲時,就會產生恐懼,你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為就改變了。具體的步驟是:第一步,明確目標行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構建恐懼等級,第三步,選擇厭惡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和厭惡刺激結合起來。
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選用的厭惡刺激可別太強啊!
心理咨詢師:你放心,我給你電擊再加注射催吐劑,劑量小一些,盡量溫和些。
求助者:那好吧,大約需要做多少次啊?這種方法會不會沒效啊?
心理咨詢師:這種法肯定有效,具體效果等療程結束再評估吧。
求助者:我知道了,萬一沒有效果,還有其他方法嗎?
心理咨詢師:還有其他方法,如陽性強化法,求助者中心療法等等。"
A、選擇方法錯誤
B、無雙方協(xié)商
C、理解原理錯誤
D、針對性不強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按照柯克的標準,智商在()之間的學生經(jīng)訓練后能生活自理、保護自己免遭危害,適合社區(qū)生活,并在他人監(jiān)護下從事有一定經(jīng)濟收入的工作。
在600個學生中,答對某項目的人數(shù)為150人,則該項目的難度為()。
對具有視覺障礙的學生實行教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關于瑞文測驗,下列說法中準確的是()。
少年期性心理咨詢的主要內容包括()。
在孩子起名的問題上,咨詢師準確的態(tài)度包括()。
在遇到危險時出現(xiàn)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稱為()。
在MMP1的各臨床量表中,原始分數(shù)需要加K值的量表為()。
心理的反映是()的反映。
可能反映求助者社會功能改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