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非發(fā)震斷裂
B.全新活動斷裂
C.非全新活動斷裂
D.發(fā)震斷裂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貫入錘擊數(shù)應按實際深度進行較正
B.勘探點數(shù)不應少于3,孔深應大于液化判別深度
C.試驗點豎向間距宜為1.0~1.5m
D.每層土的試驗點數(shù)不宜小于6個
A.為判別液化,勘探孔深度應大于20m
B.為判別液化,勘探點數(shù)不應少于3個
C.一般情況下,判別應在地面以下15m的范圍內(nèi)進行
D.對樁基及基礎埋深大于5m的天然地基,判別深度宜加深至20m
A.土層剖面
B.覆蓋層厚度
C.剪切波速
D.動三軸參數(shù)
A.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和水位降深,調(diào)整開采層次
B.當?shù)孛娉两蛋l(fā)展劇烈時應徹底停止開采地下水、改用其他水源
C.對地下水進行人工補給和回灌
D.限制工程建設中的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A.黃土的濕陷
B.厚層軟土的自重固結
C.地下水位下降,有效應力增加
D.承壓水頭下降
A.在開采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連續(xù)變形的地段
B.地表移動活躍的地段
C.傾角大于45°的厚礦層露頭地段
D.地表水平變形大于0.6mm/m的地段
A.Ⅰ1類和Ⅱ1類泥石流溝谷不宜作為建筑場地,各類線路宜避開
B.Ⅰ2類和Ⅱ2類泥石流溝谷的上、中、下游必須經(jīng)治理后方可作為工程場地
C.Ⅰ3類和Ⅱ3類泥石流溝谷可在堆積區(qū)作為工程場地
D.當上游棄渣量大量增加時,應判定產(chǎn)生新泥流的可能性
A.泥石流勘察應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階段進行
B.泥石流勘察必須詳細查明其堆積物的各土層厚度及物理力學參數(shù)值
C.泥石流勘察應以工程地質測繪和調(diào)查為主
D.測繪比例尺對全流域宜采用1:50000;對中下游可采用1:2000-1:10000
A.規(guī)模較大的破壞后果很嚴重,難于治理的,不宜作為工程場地,線路應繞避
B.規(guī)模較大的破壞后果嚴重的,應對危巖進行加固處理,線路應采取防護措施
C.規(guī)模較小的可作為工程場地
D.規(guī)模較小且破壞后果不嚴重的,在有經(jīng)驗地區(qū),對不穩(wěn)定危巖可不采取治理措施
A.采用室內(nèi)野外滑動面重合剪,求出殘余狀態(tài)C、φ值
B.對滑帶土宜做重塑土或原狀土多次剪試驗,求出殘余狀態(tài)C、φ值
C.剪切試驗采用與滑動受力條件相似的方法
D.對大挖方段的高邊坡設計時,應采用反分析方法驗算滑動面的抗剪強度指標
最新試題
可行性研究階段勘察應以收集資料、()為主,輔以少量的勘探、取樣和()工作。必要時可采用無人機傾斜攝影結合工程地質測繪方法,查明擬建場地地形、地貌和地物分布現(xiàn)狀。
地質環(huán)境復雜符合要求地形地貌復雜,組成邊坡巖土體種類多或為巖土組合邊坡,且()變化大,()差,土質邊坡潛在滑面多,巖質邊坡潛在可能滑動的外傾結構面,水文地質條件復雜。
巖土工程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的選擇,應在()和()的基礎上,根據(jù)工程類型、勘察階段、勘察等級、場地地質條件、勘察手段的適宜性和收集的既有資料,采用綜合勘察方法查明建設場地的巖土工程條件。
當需查明地質構造、地質界面、地下不明地質體的分布形態(tài)、范圍和埋藏深度時,應根據(jù)()采用有效的工程物探方法。對()應加密勘探點并采用鉆探、槽探或井探進行驗證。
每個地貌單元應布置勘探點,在地貌單元交接部位和地層變化較大的地段,勘探點應(),在地形平緩地區(qū),可按()布置勘探點。
采用樁基礎,勘探深度應大于預計樁端以下3倍~5倍設計樁徑,且不小于()m;對樁身設計直徑大于()mm,不應小于5m。
膠結性差的地層、軟弱破碎帶或潛在滑動帶,應采用()巖芯管或()巖芯管配合SM 植物膠沖洗液鉆進,提高巖芯采取率。
基坑開挖和影響深度范圍內(nèi)遇軟弱土層或軟弱土夾層時,宜進行()試驗或()試驗。
采用鉆探時,鉆至接近預計滑動面/帶以上5m 或滑動面/帶時,應采用干鉆或空氣鉆進方式;并宜增大鉆壓、降低轉速,提高();回次進尺不得大于()m,并應及時檢查巖芯,采取原狀樣,確定滑面位置。
滑坡勘探線應沿()和滑坡體兩側外緣布置,每條勘探線的勘探點數(shù)量不應少于()個,滑坡體轉折處和擬治理地段也應布置勘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