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應建議作靜載試驗,試驗數(shù)量不宜少于工程樁數(shù)量的1%
B.每個場地的試樁數(shù)不宜少于6個
C.對承受較大水平荷載的樁應建議進行樁的水平荷載試驗
D.對承受上拔力的樁,應建議進行抗拔試驗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端承樁勘探點距宜為12~24m
B.端承樁與摩擦樁勘探點距宜使持力層層面高差控制在1~2m
C.摩擦樁勘探點距宜為20~35m
D.復雜地基的一柱一樁工程,宜每柱設置勘探點
A.勘察深度宜為開挖深度的2~3倍
B.勘察的平面范圍包括全部開挖邊界內的范圍
C.在深厚軟土區(qū),勘察深度和范圍尚應適當擴大
D.復雜場地進行地下水治理時,如已有資料不能滿足要求,應進行專門的水文地質勘察
A.1.30~1.50
B.1.15~1.30
C.1.05~1.15
D.1.10~1.25
A.勘探線應垂直邊坡走向布置
B.勘探點間距應根據(jù)地質條件確定
C.勘探孔深度應穿過潛在滑動面進入穩(wěn)定層2~5m
D.對土層和軟弱層應采取試樣,且土層和巖層中均不應少于6件
A.可行性研究勘察
B.初步勘察
C.詳細勘察
D.施工勘察
A.核島
B.常規(guī)島
C.附屬建筑
D.水工建筑
A.初步設計
B.詳細設計
C.施工圖設計
D.工程建造
A.工程場地的整體穩(wěn)定性及廢棄物堆積體的變形和穩(wěn)定性
B.壩基、壩肩、庫區(qū)和其他有關部位的強度、變形及其與時間的關系
C.預測水位的變化及其影響
D.洪水、滑坡、泥石流、巖溶、斷裂等不良地質作用對工程的影響
A.可按堆積規(guī)模垂直壩軸線布設不少于三條勘探線
B.勘探點間距按100m布置
C.一般勘探孔應進入自然地面以下一定深度
D.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應能查明可能存在的軟弱層
A.堆填場(庫區(qū))上游的水量是否充足,水質是否符合要求
B.堆填場(庫區(qū))初期壩相關的管線、隧洞等構筑物和建筑物
C.堆填場鄰近的相關地段
D.地方建筑材料勘察
最新試題
砂土應描述顏色、礦物組成、()、顆粒形狀、黏粒含量、濕度、()等。
采取軟土試樣應采用(),每一軟土層采取軟土試樣數(shù)量應滿足()要求。
可行性研究階段勘察應以收集資料、()為主,輔以少量的勘探、取樣和()工作。必要時可采用無人機傾斜攝影結合工程地質測繪方法,查明擬建場地地形、地貌和地物分布現(xiàn)狀。
每個地貌單元應布置勘探點,在地貌單元交接部位和地層變化較大的地段,勘探點應(),在地形平緩地區(qū),可按()布置勘探點。
勘探手段宜采用鉆探、井探;采取土試樣宜在基礎下和基礎外側同時進行,并應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標準貫入試驗、()或旁壓試驗等原位測試,有條件時應進行地基土的荷載試驗,提供主要受力層的比例界限荷載、()、變形模量和回彈模量。
巖土工程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的選擇,應在()和()的基礎上,根據(jù)工程類型、勘察階段、勘察等級、場地地質條件、勘察手段的適宜性和收集的既有資料,采用綜合勘察方法查明建設場地的巖土工程條件。
膠結性差的地層、軟弱破碎帶或潛在滑動帶,應采用()巖芯管或()巖芯管配合SM 植物膠沖洗液鉆進,提高巖芯采取率。
在軟土、砂層中宜采用();當使用套管護壁時,應保持管內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樣位置應低于套管底()孔徑距離。
選擇勘探手段、勘探點布置和確定工作量時,應考慮勘探工作可能對()的影響,并應對既有市政設施、地下管線、地下工程和周邊環(huán)境采取防護措施??碧阶鳂I(yè)完成后,鉆孔、探槽、探坑、探井和探洞應()。
滑坡勘探線應沿()和滑坡體兩側外緣布置,每條勘探線的勘探點數(shù)量不應少于()個,滑坡體轉折處和擬治理地段也應布置勘探點。